《怪物猎人荒野》steamdeck设置技巧推荐
《怪物猎人荒野》steamdeck设置技巧推荐
1、首先我们需要将超分辨率技术设置为不启用。
steam2022年度最佳游戏排行2022年度最受欢迎游戏榜单排名
steam2022年度最受欢迎游戏排名榜
铂金组:
《艾尔登法环》
《消逝的光芒2》
《怪物猎人:崛起》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
《游戏王:大师决斗》
《永劫无间》
《CSGO》
《Apex英雄》
《pubg》
《DOTA2》
《命运2》
《失落的方舟》
黄金组:
《极限竞速:地平线5》
《给他爱5》
《严阵以待》
《荒野大镖客2》
《战争雷霆》
《彩虹六号:围攻》
《DeadbyDaylight》
《fifa23》
《星际战甲》
《全面战争:战锤3》
《赛博朋克2077》
《战神4》
最畅销游戏
新品
最热玩游戏
抢先体验毕业作品
最佳VR游戏
STEAMDECK
以上是steam2022年度游戏榜单了,不知道里面是否有你喜欢的游戏呢?要是大家缺游戏玩的话,也是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榜单来选一下游戏哦,无论如何,2022年真的是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游戏,希望steam在2023年也能有更多的好游戏出现吧,我们就一起期待一下吧。
谁与争锋?Switch和Steam Deck深度对比哪家强
2021年7月16日,知名Steam数据追踪网站Steam DB创始人Pavel Djundik宣布Valve将推出便携掌机Steam Deck(以下简称SD),并展出其外形及硬件配置,于2021年12月发售,届时将正式加入主机战团。
Deck的含义是甲板、船舱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Valve有意让这款掌机成为Steam 游戏 的新载体,在任何地方均可以游玩,以期打通便携机和PC之间的壁垒,增加用户粘性。
目前便携 游戏 机市场仍然是Switch(以下简称NS)一家独大,其他类似掌机无论在销量或 游戏 阵容上均与其无法相比,但这次的SD似乎有些不同。
SD 64G版本售价为399美元,NS OLED内存32G,售价为349.99美元,两者均可以通过TF卡来扩充容量。
SD的冲击能否让Switch的地位产生动摇甚至跌下神坛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双方的特点,做一个对比吧。
众所周知老任的手柄一向以好用著称,NS摇杆漂移是当前最大的痛点,其实老任已经悄悄改进了摇杆设计,现在比以前已经耐用了,只是它不肯承认设计缺陷而已。
SD为了给下方的触摸板留出位置,将手柄按键提到了上端,具有十字键、左右摇杆、A、B、X、Y按键以及各两个L、R肩部按键。根据现代 游戏 习惯,十字键作用已经不大,主要是左摇杆控制方向,右摇杆控制视角。SD把十字键放在了非常局促的左上角,和通常的左摇杆上下排列方式有所不同,刀刀觉得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左右对称摇杆也是比较过时的设计,会导致难以掌握手柄重心,SD因为要顾及到PC的操作方式,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综合以上,从外观、便携以及操作性上来说,NSO要胜过SD!
SD将直接对标10月发售的NS OLED版本。从外观上来看,SD采用了流行的左右操作键分离的方式,并把两侧设计成略厚的握把形状,三围尺寸为298mm 117mm 49mm,但中间厚度仅为20mm,重量为669克,相比Switch Oled版本253.8mm 165.3mm 7.25mm和422克的重量略有增加。
正面布局上来看,两者的屏幕尺寸均为7英寸,60hz刷新率。其中SD采用的是LCD屏幕,这也是它厚度的一个原因。SD分辨率为1280 800,续航时间2~8个小时。NSO采用OLED屏幕,分辨率1280 720,续航时间4.5~9个小时。OLED虽然具有轻薄、节电等优势,但也有烧屏,寿命短等缺陷。
和次世代主机一样,SD采用了AMD的硬件架构,CPU是最新的ZEN2核心,具有四核心八线程。GPU是RDNA 2核心,拥有1.6 TFLOPS的运算能力,支持4K输出。虽然比不上PS5、XSX,但已经和PS4不相上下,新的架构也会有相应的加成。
NSO目前的信息是仍采用英伟达Tegra X1芯片,还是采用16纳米的老制程。GPU运算能力约为1TFLOPS,在掌机模式下还要降低不少,主机模式也仅支持1080P。
单从硬件上来看,SD比NSO更具优势。
无论硬件多强大,最终还是要用来玩 游戏 。
任天堂目前的策略是以第一方带动第三方,支持独立 游戏 ,努力将NS打造成一款既适合便携又可以当主机游玩的 娱乐 设备。
红绿黄粉四大IP在NS均已登场,新作基本满足了玩家的期望,未来的《旷野之息2》将会是重磅炸弹,预计会为任天堂带来接近千万的销量。但整个2021年NS基本都是靠复刻 游戏 和第三方 游戏 来支撑,任天堂的重制版 游戏 在今年第一方占比60%以上,多数毁誉参半。例如昨天发售的《塞尔达传说:御天之剑》在如此之高的期待度下拉胯,非常令人惋惜。
Capcom今年为NS立了大功,《怪物猎人:崛起》表现十分亮眼。但其他第三方多数都是以复刻版应付,态度相当敷衍。表现出他们不看好NS未来,试图捞一把就跑的心态。第三方新 游戏 则采用多平台策略,由于NS的硬件机能不足,和其他平台相比,NS的 游戏 表现逊色于其他平台。
Steam现在是最大的 游戏 分发平台,拥有绝大多数3A大作和多如牛毛的独立 游戏 ,尤其是创意工坊MOD机制,极大地延续了 游戏 的生命周期。这方面NS是望尘莫及的。
SD的系统是基于基于Proton的SteamOS 3.0,可以支持Linux和Windows软件,还能直接安装Epic、EA、Uplay等平台,甚至支持XGP 游戏 库的运行。由于架构比较新,它可以理解为接近GTX1060显卡性能的中等配置PC,并且支持电视和手柄以及SD卡扩展,理论上能够支持4K显示,如果能全速中配置运行所有 游戏 ,还是非常香的。
如此看来好像各有千秋,但别忘了PC上已经诞生了NS模拟器,如果SD的机能可以运行的话,对NS的打击将是致命性的。
这方面SD仍然占据优势。
那么是否SD就一定会战胜NS呢?
也不尽然,从定位上来看,NS是家庭 娱乐 和泛 娱乐 概念,受到轻度玩家和铁杆粉丝的双重欢迎,占据的是客厅。
而对SD感兴趣的绝对都是真正的玩家,从预定条件就知道了,只有在2021年6月之前购买过Steam 游戏 的用户才有资格预购。它上面大多数都是适合PC游玩的 游戏 ,对标的其实是GPD这样的掌机和 游戏 本等,书房才是它大展拳脚的领域。
再说一下 游戏 习惯,任天堂自1983年推出第一代 游戏 机FC以来,已经在 游戏 界有了接近40年摸爬滚打的经验,面对过无数强大的对手,仍然凭借自己的能力存活了下来,靠的就是过硬的 游戏 开发和庞大的粉丝基数,硬件机能反而是其次了。
SD虽然硬件很强,也有足够的便携性,但我并不看好它的 游戏 体验。例如《文明》、《全面战争》、《天际线》这样的 游戏 还是在PC上用鼠标玩起来更加的方便,面对7英寸的屏幕怕不会把眼看瞎?手柄操作也远远没有键盘+鼠标得心应手,更别说SD不那么让人舒服的按键设计了。
那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吧,从上面的对比来看,SD纸面数据占优,加上NSO没什么提升,在年底应该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毕竟已有10万以上的玩家开启了SD预购。
拥有八千万玩家的NS不会这么轻易被打倒的,它的优势会在SD热潮减弱后再次显现出来,独占 游戏 仍然是最强大的武器,NS模拟器目前运行并不流畅,体感等各方面也无法完美适配,用NS玩任天堂 游戏 仍将是最佳选择。
你可能会打击任天堂沉沦一段时间,但无法完全击败它。刀刀看来,任天堂是唯一一家具有纯粹 游戏 基因的硬件公司,它的所有业务都是为了 游戏 而服务,即便进入低谷,也一定会在某个时刻重新爆发。
SD在2022年会逐渐跑向另一条赛道,那就是便携PC。看宣传定位就知道了,它是世界上性能最强、功能最全掌上 游戏 电脑 !最终会和GDP等PC 游戏 掌机竞争,并以性价比和 游戏 储备优势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购买三台 游戏 机,NS来玩任天堂 游戏 ,SD来玩电脑 游戏 ,PS5或者XSX来玩高清 游戏 。美滋滋!
(全文完!)
原创不易,坚持更难。感谢您的阅读,高抬贵手给个赞吧!
关注@绝影刀 , 游戏 不迷路!
从硬件角度聊聊我为什么不看好Steam掌机
近日,Steam突然发布了旗下全新掌机「Steam Deck」,就是下面这家伙:
这款新掌机一经公布,就引来了玩家之间的热烈讨论。有的玩家表示Valve又开始不务正业了,有的玩家则表示这款掌机注定会像之前的Steam手柄一样暴死等等。作为一个从事PC硬件工作多年的“老人”,我想跟大家聊聊自己对Steam Deck的看法。
首先表明立场,作为一个Steam平台用户以及硬件爱好者来说,我很高兴能够看到Steam Deck这样一款掌机的诞生,而且在这款掌机发售之后,我很可能也会第一时间购入来进行体验。
但, 这并不代表我对这款掌机的未来有所期待。接下来说说原因。
从设计角度来说,Steam Deck有几个比较尴尬的地方。
首先是左右侧触控板的设计。这一点可以理解的是这种触控板设计会让玩家在滑动选择方面有更好的体验,但对于Steam平台的 游戏 来说,这两块触控板的实用程度就得划个问号了。
十字键和按键位置都快飞出机身了,手随便一滑就GG
其次,十字键、摇杆以及按键位置过于偏上,这种设计对于一款掌机来说可能是比较失败的,因为拿在手里玩 游戏 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别扭和不舒服。毕竟我们看无论是Switch还是早先的PSV、3DS等,这些关键按键都位居机身中部,太过靠上的设计让Steam Deck的操控手感显得比较悬。
第三,Steam Deck手柄部分的顶部设计了L1/L2/R1/R2键,用过Switch的朋友都知道,这样设计的按键手感真的不咋地。尤其是要玩一些像《怪物猎人》这类 游戏 的话,肯定得外接手柄才可以。不过,Steam上不少 游戏 其实并不支持手柄操作,如果遇到这种问题就比较尴尬了。
最后就是尺寸的问题。Steam Deck尺寸为29.7厘米长、11.7厘米高、4.8厘米厚,而大家熟悉的Switch尺寸为24厘米长、10.16厘米高、1.4厘米厚,前者相当于3个Switch摞在一起的厚度,再加上669克的重量,真的可以当板砖使了。
我敢保障这个游玩方式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因为手腕受不了
因此从整个产品的设计角度来看,这款掌机最大的问题是十字键、摇杆、按键与触控板的位置问题,这会造成比较怪异的操控手感。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硬件。
Steam Deck硬件配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采用了AMD Zen 2架构定制版APU,GPU为RDNA 2架构设计。Zen 2架构APU也就是AMD上一代产品,配置无疑是落后于主流世代。从基本参数来看,这颗APU采用了4核8线程设计,主频2.4GHz-3.5GHz,从规格来看基本是锐龙3 4300U这颗入门处理器的超线程版。而配备的GPU FP32浮点运算能力为1.6TFLOPS,加上CPU部分的448GFLOPS也就2TFLOPS的FP32浮点运算能力,比PS4主机的浮点运算能力(1.8TFLOPS)要略高一些,因此如果没有特殊优化的话,Steam掌机并不能很流畅的运行Steam平台的所有 游戏 。
其二,Steam Deck起步存储容量为64GB,另外还有256GB和512GB,其中,64GB为eMMC PCIe 2.0规格,虽说是固态硬盘,但其读写速度远远比不上NVMe固态硬盘,大概只有500MB/s左右。而256GB版本为NVMe PCIe 3.0固态硬盘,512GB版本为高速NVMe PCIe 3.0固态硬盘。按照目前固态硬盘读写速度情况猜测,256GB版本读取速度大概在2000MB/s左右,写入速度大概在1500MB/s,512GB版本读取速度大概在3000MB/s左右,写入速度大概在2000MB/s左右,所以想要获得更快的 游戏 加载速度,那么至少要购买529美元的256GB版本机型。
此外,这款掌机支持Micro SD卡扩充,但是对于玩家来说,这一部分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Steam平台包含不少体量在数十个GB的大型 游戏 ,目前Micro SD卡256GB的要250元左右,400GB的则要500元以上,1TB的需要1000元以上,加上主机价格,可以收一台不错的二手高性能 游戏 本了。或者如果按照Steam Deck的性能来说,相应价格下来其实完全可以买一台全新的锐龙平台笔记本,比如联想小新Pro 16,5000多的Zen 3架构锐龙不香吗?
最后我们再说说体验。
体验方面我最担心的一点是 游戏 的优化问题。前面说了,Steam Deck浮点运算能力只比PS4略高,不如PS4 Pro。但PS4做为纯正的主机,运行在其平台上的 游戏 都是经过针对性优化的,所以基本能保持稳定30fps的流畅度。而Steam Deck做为Steam平台的掌上承载者, 游戏 厂商估计不会专门针对其进行特定优化,这就会导致很多 游戏 无法在这款掌机上流畅运行。
我敢保证《Control》在Steam Deck的体验绝对不咋好
此外,正是因为 游戏 厂商不太会针对做专门优化,所以 游戏 在低分辨率下的UI适配问题也可能对玩家的体验造成影响。比如7英寸屏幕下, 游戏 界面字体大小就是个棘手问题。
另外一个可能会对体验造成影响的就是散热问题。其实Steam Deck虽然是掌机,但本质上就是一台定制版的锐龙平台电脑。从设计上我们也看到了风扇和出风口的设计。Switch使用了Tegra处理器,整体温控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长时间 游戏 下也能感觉机身比较热。而Steam Deck采用了功耗比较高的Zen 2锐龙平台,高负载下核心温度飙到60-70 或者80 都是很有可能的,这会导致其背部热量传导更加明显,影响掌机模式下的使用体验。
最后笔者还想吐槽一下下面这张官方宣传图:
这张图上的使用场景真的是认真的吗?
吐槽了这么多,最后的最后我还想说一些积极的事。
虽然我觉得Steam Deck上市之后的前景堪忧,但对于掌机行业来说,有这么一款搅局者也是一件好事。现阶段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Windows掌机,主要也是宣称可以畅玩Steam 游戏 。这次Valve官方推出Steam Deck,且价格在这类产品中比较有竞争力,所以对于这个市场可以带来一些冲击作用,让那些想要收割智商税的国产Windows掌机有所收敛。
而从 游戏 玩家的角度来看,虽然Steam Deck很难满足大型3A 游戏 的流畅运行需求,但是对于那些喜欢独立 游戏 的玩家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7727007)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